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|
一片片的茶叶逐渐舒展了开来,缓缓的在氲氤的水汽中袅袅飘升,溢出一股子铁观音特有的浓郁的茶香;梅夫人轻托起茶盅,吹了吹浮面的茶叶,不一会儿,深色的茶叶便都沈了下去;她啜了口茶,微有些儿烫,和涩涩的苦味,过后才回沁出一丝芳馨来,她把头仰靠向椅背,合起眼睛来细细的品着这丝若苦能甘的茶味。多年来,她早已养成了品茶默坐的习惯,尤其是自梅教授去世之后,晨昏黎明,伴着她的便是这一盏盏的铁观音──她是不喝香片和红茶的。 梅教授生前也爱喝茶──她想起那几年,他们刚到台湾的时候,梅教授老是为了找不到上好的泉水沏茶而唉声叹气,便不自觉的笑了起来──“真是!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……”梅夫人摇了摇头,眯起眼来微笑着自言自语。梅教授的“赤子之心”虽然是识者共知的,她却是体会得最深刻的一个。梅教授除了做学问用功与指导学生尽力之外,其馀诸事都不放在心上;饿了,冷了,时间到了,都得要她时刻注意着,还要提防他一离开家门和学校就迷路──想到这里,梅夫人倒不禁“噗哧”的笑出声来;结褵五十年,半个世纪的岁月哪!梅教授的纯和真始终没有改变,高兴的时候可以把满头白发都笑得乱蓬蓬的,闹起脾气来又可以噘着嘴半天不理人,常常她还得要让着他、哄着他,论年纪可比她大了十来岁呢,怎么倒像个小弟弟似的……“唉!到底,还是他先走了一步──” 想到这里,梅夫人又忍不住的哽咽了起来,两行泪水怔怔的淌到颊上,她也不去拭擦,哆嗦着手指将茶盅搁回几上,双手费力的按着几缘,缓缓的站了起来;她的背十分佝偻,走路也显得十分蹒跚,她颤巍巍的拖着脚步蹭到墙边;一张小小的供桌上搁着香炉和净水,墙壁上悬着梅教授的遗像,相片外面罩着玻璃镜框,在昏暗的暮色中发着微光:清臞的脸庞,端正的长袍,厚厚的眼镜片后面流泻出来的目光是严肃的、和煦的、寂寞的,而那唇角的笑容却浑然天真得像个婴儿,透着圣洁的光晕。梅夫人痴痴的仰望着,眸中却是一片模糊。 “噹……噹……噹……噹……”钟声响了起来,老旧的机件发着异常沉重的声音,梅夫人微震了一震,定定神,她迟缓的转过头去看了看,七点正──那么,再过半个钟头,那个叫做易秋湖的学生就要来了──梅夫人想着,心里略略的感到有些儿忐忑;梅教授生前桃李满天下,上门求教的学生接踵而来,她是早就习惯了,然而自从梅教授去世之后,她却越来越害怕这些登门拜访的学生了。“易──秋──湖──”梅夫人仔细的把这三个字重新念了一遍,不觉又摇了摇头;前天接到电话,她反覆思索了许久,对这个名字实在没有什么印象了;梅教授生前教过的学生太多了,一年一年的毕业出来,那里全都记得?“二十年前毕业的……那差不多是复文、荣源那几届……”梅夫人默默的思忖着,过去拧亮了屋里的电灯,一面又吃力的朝厨房的方向喊了声说: “阿英哪!等会儿有客人来,预备点水果喔──”她沈吟了一下,又吩咐了声:“再煮点咖啡吧──”她恍然记得前天在电话里,易秋湖告诉过她,他刚从美国回来。“年轻的孩子,又是在国外住了那么多年,一定喝不惯茶的──” 阿英在厨房里一迭声的答应着,梅夫人才猛然想起,这两件事,好像早就交代过她了──幸亏是阿英,在这里做了二十几年了,晓得她近几年来记性越来越坏,一件事常要不自觉的重复说上好几遍,并不是故意噜囌,要是换了别人──梅夫人苦笑一声,深深的吁出一口长气来:“老了……真是……不中用了……”她叹着气,慢慢的踱回梅教授的遗像前;相片上的笑容是永恒的笑容,守候着每一个桃李芬芳的春天,那笑容是她最最熟悉的影像,也是支撑着她的力量的泉源;笑容本身就是一团柔光,照着她的生命,多年来,这团柔光也早已成为她信仰的中心,时时牵引着她……“好快……都五十年了……她不住的喃声,手指发着微颤,心口慢慢热了起来,眼眶又是一片濡湿,整个身躯也不住的摇晃着:模糊中,那笑容渐行渐近的闪烁着,微翘的唇角,清柔的弧度,发着漾在她心底的光辉。蓦然间,她又回到了初识梅教授的那年,在那严寒的北地,校园中满满铺着皑皑白雪,而梅教授的笑容,却在寒冬中为她带来了春的温暖。 是那一年,那个雨雪霏霏的冬日,她永远也不会忘记的;那一刹那间的心情,是喜悦,是羞涩,是茫然不知所措,又带着一丝沁甜:梅教授的第一封信端端正正的在她的信箱中出现了,信封上没有邮票,也没有邮戳,那是梅教授趁月色亲手投掷的……“啊!那个傻子……那个傻子……”颊上薰得暖暖的,捧信的手指也带着奇异的兴奋,慌忙间急急的奔回房中,锁上门,半晌才平缓过心跳与喘息,蹑手蹑脚的取出裁纸刀来,小心翼翼的轻启封口,舍不得多裁去一分。 采苹── 哦!这疯子,这疯子……竟然这样的直呼名字!这样的不加掩饰,不怕招人非议与嘲笑吗?她还是他班上的学生呢……世界都起了震动,起伏的是她小小的心湖:“梅教授──”她把脸埋在枕头里轻笑,心底也在轻笑;甜甜的,柔柔的,啊,这种奇异的醉人感觉是诗的感觉──是诗!“嗯,梅教授──”她低唤着;这可爱的傻子!可爱的疯子!冬天,他永远是一袭宝蓝丝棉长袍,一条雪白围巾,笑起来又像星星又像月亮,讲起课来那口带着浓重安徽腔的国语又可以滔滔不绝的旁征博引,三十多岁的年纪,眼镜片却一圈又一圈的厚得仿佛背负了五千年的历史……可是,他的信──哎呀,他的信,她读了又读,一遍遍的默念着,咀嚼着;整颗心漾在湖上,漾在云上;真的,那是诗! 他们的婚礼订在迎春的二月,她刚刚满二十岁,小小的心是玫瑰色的爱,人在层层的白纱中像个甜密可爱的糖娃娃,新烫的发上覆着洁白的珠冠与轻纱,恍如白首的誓言。梅教授向来率真,对于“第三者们”诧异的眼光和议论丝毫不放在心上,更遑论“私奔”之讥;寒假里不上课,两人相依相对,只是盈盈的笑,笑得她双颊上永远停着一朵彤云。春季开学的时候,得到消息的班上同学一大早便挤在门口用力揿铃,等她出来开门的时候,众人一拥而上,朝着她顽皮促狭的齐声大喊: “梅──师──母──” 一阵热潮涌了上来,烧红了脸,也蒸湿了眼,整个人像是在熔炉里炼冶了半世纪似的;是激动,也是骄傲的颤抖,“梅──师──母──”这三个字不是她的名字,但却是她最好的、终生的称呼,她永远引以为傲。 热潮慢慢的升华之后,眼眶上的雾也逐渐散了,眼前的人影便分明了起来;易秋湖身上是一套笔挺的铁灰格子西装,白底条纹衬衫,暗红色的领带;一头梳得整齐服贴的发,衬着黑边框眼镜,鬓脚的珠灰色便映得分外清晰;颀长的身材,四方脸,面色白净,温雅中还略带几分谦冲。梅夫人看着只觉得陌生,也说不出所以然来,坐定了,还只是淡淡的怅惘,仿佛是隔着窗纱看月亮;记忆在这里老去了。 阿英送上咖啡与水果,是一盘柳丁、一盘苹果,易秋湖欠身道了声谢,便随手拈起一片柳丁来,慢慢的送到唇边;梅夫人捧起茶盅,方才触到唇角,一股凉意便透了进来,冷茶的涩味四溢;她怔怔的把茶盅放下来,才到心口又停住了。 “师母,”易秋湖往咖啡杯里搁了两块方糖,用小匙子慢慢的搅着,“师母大概不记得我了──”他长着两颗极大的虎牙,一张嘴便露了出来,又仿佛带着几分腼腆的神色: “在外头住了二十年,什么都生疏了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渐渐的哑了下来:“老师去世的消息,我很早就在国外的报纸上看到了,登得并不详细,几个住在美国的老同学,平常都各忙各的,隔得又远,没什么联络了,想问问也不容易──” “唔,是,是啊──大家都忙啊──”梅夫人漫声一应,缓声道:“连我们老二也联络不上,打电话给他,那头没人接;过了一个多月,才接到他电话,说是在别的地方开会,刚看到报纸……老三正在闹离婚,事情没解决,走不开身……后来,四个孩子,只有老大回来……反正……” 她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微弱,最后便成了一串听不清楚的呢喃,仿佛是轻柔的怜惜。易秋湖既听不真切,也就答不上来,只好默然而坐,猛一抬头,正好面对着梅教授的遗像,映着橙黄的灯光,像一尊肃穆的金色的神;易秋湖微颤了一颤,挣扎了两、三分钟,才迸出声来: “老师──” 他猛然握紧了自己的拳头,搁在膝盖上,那膝盖也在发着轻颤,人却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,一步步的迎上前去,弯曲着腰,执到供桌前人也仿佛低了几寸。 他抬起头来仰望了许久,金色的光自天上来,四周缭绕着祥云,易秋湖只觉得心脏跳动得异常厉害,一时也忘了鞠躬行礼,伸手拈过三枝香来,拿起供桌上的火柴,燃着了香,合十在掌中,心里却是一阵阵的翻腾。 檀香淡淡的散了开来,三缕青烟也在向上飞升。易秋湖站立了许久,半晌才把香枝插在炉上,哑着声音,慢慢的摇着头: “大师故去……莘莘学子又少了一个追随景仰的法式……学术界又倾塌了一根栋梁……”他缓缓的转过身来,朝着梅夫人说: “老师的学问、风骨,一向都是我们心里的明灯;不止是为我们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更是我们希望、信心的寄托和效法学习的榜样;现在,这盏明灯熄灭了──”眼神中尽是黯然,声音也越来越低了。 “我记得……老师最爱同我们讲论《资治通鉴》,说那不止是人君求治之术,更是‘史鉴’……要我们牢牢记住的……”他指着靠在窗边的一张破旧的太师椅眯起眼,出神的说:“那个时候,老师就坐在那边,一面喝茶,一面畅论历代兴亡得失;椅子不够了,大家就坐在地板上听;老师最爱讲淝水、讲赤壁,常常一讲便是整整一个下午还意犹未尽……多少年了,倒像是昨天的事一样……。” “是啊,是昨天的事……”梅夫人茫然应道。 易秋湖闭起双目,慢慢的沉思着说: “老师治史,讲求‘鉴古知今’、‘究往穷来’的史学精神;常对我们说,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,研究文化生命,历史生命,该寻求其永恒与日新之道,要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,又要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,才是人生文化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之所在。老师常说,研究史学的目的在于从人类过去的经验中寻找指导未来的方向;是孟子所谓的‘所过者化,所存者神’,历史的永恒与日新的意义也就在这里──” “这些年,我常常想起老师的这些话来──”易秋湖停顿了一会儿,才又慢慢的睁开眼来,注视着那张太师椅,声音低沉而缓慢: “还记得我出国的前一天晚上,到这里来向老师辞行,那天老师正闹关节炎,走路都不大方便,可是精神却好极了,听说我要继续念书,高兴得不得了,同我说了一整夜的话──”他说着又将头转向梅教授的遗像,凝望许久才又接下去说: “这些话,我一想起来,就难过得不得了;”他的声音哑了起来。“那次,他向我讲起中国近代的动荡变乱,民族文化的花果飘零和灵根自植的复兴之道,知识份子对时代环境的艰巨责任,人类的前途,历史的发展……”他猛的用双手抱住了头颅,一阵摇晃,把满头的发都弄乱了。“那次老师同我说,中国历史的精华即是中国文化,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安身立命的基磐;而今,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转型;如何继往开来,如何兴废继绝,在现今的苦难与冲击下,为中国文化绘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蓝图,为中国民族设想出一条合理生存的途径,是这一代知识份子的使命,也是每一个研究历史的人的任务──”他沉沉的抱着头,闭起双眼,眉头却紧皱成一团。 “朱絃一拂遗音在……却是当时寂寞……心;老师毕生治史,眼光深远,见解独到,以他邃密博大的史学修养来同我们讲述中国之未来,肯定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,明白指出未来中国的光明远景,和这一代中国人应该淬砺奋发的方向;老师的话无异是暮鼓晨钟,发人深省,更是汪洋中的灯塔,指引着迷航的舟子;现在,老师去世了,沧海之中,何处再有指南的罗盘?再有砥柱中流的一代大师──” 易秋湖一阵激动,声音便哽咽得发不出来了;梅夫人早已泪流满面,不住的用手绢按住鼻端,半晌才立起身来,蹭到饭桌前,拿起热水瓶重新砌了一杯热茶,先暖了暖手,捧起茶盅,坐回椅上,这才低头吹开浮面的茶叶,啜了一口,深深的吁出口气来,沉思良久,又抬起头来向着易秋湖道: “你们老师是──已经──去了──他未完成的心愿,全都要你们来代他实现了──斯文有传,他──他会含笑的──” “师母,”易秋湖突然提高了声音,声音中却充满了痛苦。“师母,我很惭愧;我──我辜负了老师的教诲和期望──师母这么说,真是叫我无地自容;”他又握紧了双拳,眼角的肌肉微微的发着痉挛: “师母,我在国外待了这么久,严格说起来,真是一事无成──原先,我一心要出国去念历史,研究人类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为中国民族、为全世界人类寻找一个新的理想与方向……可是到了国外,一晃好几年,什么心得也没有;那些日子胡里糊涂的过去了,人也越来越困惑,越来越迷惘……后来我才发现,自己根本就没有研究历史的资格──”他顿了顿,啜口咖啡,苦笑一声说下去: “毕竟,人是太复杂了!人的历史对我来说只是一团迷雾,想得我几乎发疯──我──我念不下去了,最后只好改念地质,那,那里是念书,根本就是在混文凭;熬几年,把文凭弄到手,换口饭吃,毕竟,毕竟地质要比人文单纯得多了,不必用心,就可以分析得明明白白──” 梅夫人默默的听着,咽下一口茶,沈吟着说: “念地质也很好嘛!反而更可以直接裨益于国计民生,现在正需要这样的建设人才呢!说起来要比念历史,对人类的贡献更实际,更能立竿见影呢!” 易秋湖又不由自主的苦笑了起来: “师母说的固然不错,可是,可是我那个时候改念地质,并不是为了裨益国计民生,那完全是一种逃避──”他沉思了一会儿,黯然道:“逃避那种千钧重担……那种使命……” 梅夫人神色肃穆,只是无言。易秋湖摇了摇头,又不自觉的叹了口气: “前几天,此地的报纸登了我回国的消息,说什么‘归国学人’、‘地质学家’,看得我自己都脸红了……”他讪讪的说着,两只手掌扭在一起。“这些年,我住在国外,躲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哄哄洋学生,每隔几年便挤出本著作来敷衍学校当局,混个续聘……好像就只为了聘书才动动脑筋,那里还敢往‘裨益国计民生’上想?” 他转过头去,注视着梅教授的遗像,眼神中一阵阵的沈痛:“对老师来说,我是一个逃学的学生……逃学……一逃就逃了一生。常常想起老师来……我……我真是对不起老师……” 梅夫人默然,只是低下头去望着掌中的茶盅,澄褐色的茶汁清明明的,恍若梅教授的眸子,映着光影,将整个岁月都吸了进来;她感到晕眩。 她突然想起梅教授死于心脏衰竭的那个晚上,一头白发在枕上痛苦得飞张了起来,眼神中却仿佛凝聚了千古以来的智慧,坚定的眸光更像是要把历史上所有的苦难都一起带走似的,那光芒融合了庄严与神圣;床头柜上搁着一盆素心兰,正发着幽幽的冷香,沁入了梅教授最后的呼吸;也伴着她,紧握着梅教授逐渐冷去的双手。 “从前老师常对我们说,读书是要‘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’的;没想到,我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……师母,这么多年来,我没有一天不想回来,可是又一直不敢回来,怕回来要面对自己以前立下的心愿,怕面对老师……”易秋湖黯声说着,伸手取下眼镜,用力的揉了揉眉心,喃喃的接下去说: “住在别人的国家,骗骗自己,把日子混过去……真是……十年磨剑……五陵结客……把平生涕泪都飘尽……” 梅夫人仍然低着头,眼前尽是梅教授临终前的目光,那光辉是永恒的。 “师母,”过了半晌,易秋湖才勉强镇定了起来,重新戴上眼镜,缓声说道:“我这一趟鼓起勇气回台湾来,就不打算再走了──” “哦──”梅夫人慢慢的回过神来,却没听清楚易秋湖说了什么,只得含糊应了一声。 “总也是住在台北吧!等过几天,安定下来了,我再来问候师母;”他顿了一下,又望望梅教授的遗像道:“也该常来温习温习老师的教诲──”说着低头看了看表便站起身来。 “家都搬过来了吗?孩子们都很大了吧?”梅夫人随口道:“还是在这里念书的好,到底是中国人嘛!回来多念点中文──” “哦,师母,”易秋湖尴尬的笑笑:“我已经离婚了,两个孩子已经念中学了,都留在美国跟他们母亲住;“他讪讪的摇着头,无可奈何的笑了一声说:“这样也好,我自己一个人,生活也简单些──” 梅夫人微微一楞,叹道: “怎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离婚──我们两个孩子也都离婚了,孤伶伶的住在外头,也不肯回国,弄得几个小孩跟他们外国母亲住,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了,简直是一群小洋人!” 易秋湖苦笑着搓了搓双手,许久才又慢吞吞的说: “世兄们都好吧!也都快二十年没见着他们了;都在美国,可是从来就没什么机会碰头……记得从前,我们还常常一起骑了脚踏车兜圈子的,那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──”易秋湖歪了歪头,眯着眼,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,忙推了推黑边镜框道: “哎,不早了呢!师母,我该告辞了。您请早点歇着,改天我再来向您请安!” 他说着便取过大衣来穿上,整好了衣裳转身朝门口走去,才没几步,忽然又停下身来,不好意思的笑笑,讪然道: “师母,我刚回来,什么都生疏得很……不晓得老师的著作集子出版了没有?” 梅夫轻震了一震,好一会儿方才沈吟着说: “还没有呢!”她怔怔的叹道:“拖来拖去,也快两年了──” “这,为什么呢?”易秋湖不解的问:“老师的著作,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,应该及早问世才是啊!” 梅夫人摇头说: “不容易啊!”她长声一叹,沉默了一会又说: “这种书不见得有销路,不大有人肯出版,好不容易谈妥了,集子又整理不出来,日子就一天天的过了,还说不准那天才整理好呢!” “集子怎么会整理不出来呢!”易秋湖十分诧异,微偏着头问道: “同学们在国内的不少嘛,好些位在学术上也都大有成就了,大家凑起来帮忙整理,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呀!” 梅夫人苦笑一声: “就是因为学生多,意见也多。还有,你们老师有些稿子留在学生那里的,就不肯交出来──”她说着由不得长声叹息了:“这些孩子们──”声音中却只有安详的怜悯。 易秋湖默默的思忖了一会儿,摇摇头,回首又望了望梅教授的遗像,眼中尽是不胜的唏嘘。 “老师──”他默念了一声,却又无话可说,叹了口气,便无可奈何的回转过身来道: “师母,我告辞了。” 他举步走得快了些,梅夫人便跟在后头走了出来,易秋湖连忙一迭声的道: “师母,您留步……我认得路的,您这儿的院子、大门完全和二十年前一样呢!” “外头马路可就不一样啰!”梅夫人说:“离你住的地方近不近?现在的马路就跟迷宫一样,不好走呢!” 易秋湖笑道: “是不好走,我叫个车回去。师母,你别出来了,我会顺手把门带上的。” “不要紧的,我也出来透口气。”梅夫人说着慢慢的迈出了玄关。 易秋湖忙又拦了一拦: “师母,外头冷呢,您还是请回吧!” 外头不只是冷,还下着雨,台北的冬夜是一种刺骨的气候。梅夫人站在檐下,望着易秋湖一步步瑟缩脖子走出院子,自己也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。 易秋湖走到门口,回头朝她躬了躬腰,替她把门带上,“砰”的一声锁住了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。 梅夫人怔怔的站了一会儿,抬头望了望黑空,天上既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,无边雨丝细细的连绵不断;倒是街道外边的爱国西路上高高矗立着大厦,万家灯火,一片通明,电影看板和商店的霓虹灯亮得耀眼,更显得这幢古旧的日式木造住宅分外低矮,分外寒伧;整条街上也大都是新盖的公寓,总共只剩下两三间这种多年不曾翻造的旧屋了,冷雨打在低矮的瓦檐上,淅淅沥沥的,听来分外凄冷。 一阵寒风颳来,梅夫人猛然惊觉到颊上早已冻得发疼,手脚也在抖个不住,而四周却除了风声雨声的缠绵外,一切都凝住了,留下大片大片漫无边际的寂静。她仿佛记得,从前常在冬夜里听到卖馄饨的梆子声;前几年,夜里也常听到“烧肉粽”或“蚵仔面线”的叫卖声,而今夜,大地却是空茫茫的无声。 夜深了,幸好她也早已习惯了孤独。梅夫人漫无所觉的摇了摇头,举步踱回厅里,木造的房子关起门来比外头暖和;梅夫人佝偻着背走到梅教授的遗像前,凝望了一会儿,才发现易秋湖方才插上去的香已经烧完了,只剩了香棍还在,她慢慢的拔去残香,重新燃了三枝,插在香炉上。 檀香的袅袅青烟又重新四下散溢开来,一些淡淡的气息,渺远悠长,缓缓上升,在梅教授的遗像四周翔舞;梅夫微一凝眸,青烟中的梅教授恍如永生。蓦然间,一缕缕的往事又涌了上来,五十年──她想起了梅教授少年的万种豪情,中年的流离困顿,和老年的诲人不倦……一天天,一年年,都在檀香的青烟中流转,流转着五十年的朝朝暮暮。 ──一九八○年二月中央日报副刊 独家推出 |
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|